两院院士评选出2014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发布时间:2015-02-17 11:13:00.0 放大 缩小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的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5年1月31日在京揭晓。

据了解,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1次。

 

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

1、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圆满成功

2、4500米级深海遥控作业型潜水器“海马号”海试成功

3、量子通信安全传输创世界纪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及其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和清华大学合作,通过发展高速独立激光干涉技术,结合高效率、低噪声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将可以抵御黑客攻击的远程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安全距离扩展至200公里,并将成码率提高了3个数量级,创下新的世界纪录。11月7日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发表了这一重要成果,审稿人评论认为“实用量子密钥分发的重要里程碑”和“物理和技术上的重大进展”,并被选为“编辑推荐”论文。同时,欧洲物理学会下属网站《物理世界》也以《安全的量子通信传输到远距离》为题,对其进行了报道。

4、甲烷高效转化研究获重大突破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领衔的团队基于“纳米限域催化”的新概念,创造性地构建了硅化物晶格限域的单中心铁催化剂,成功实现了甲烷在无氧条件下选择活化,一步高效生产乙烯、芳烃和氢气等高值化学品。与天然气转化的传统路线相比,该技术彻底摒弃了高耗能的合成气制备过程,大大缩短了工艺路线,反应过程本身实现了二氧化碳的零排放,碳原子利用效率达到100%。相关成果发表在5月9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有关专家认为:这是一项“即将改变世界”的新技术,未来的推广应用将为天然气、页岩气的高效利用开辟新的途径。目前,这项技术相关的专利申请已进入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5、袁隆平院士团队超级稻亩产首破一千公斤

6、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承建的能量最高质子回旋加速器首次出束

7、首次获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结构

清华大学医学院颜宁教授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初步揭示了其工作机制及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据介绍,该成果不仅是针对葡萄糖转运蛋白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同时为理解其他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糖转运蛋白的转运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础,揭示了人体内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进入细胞膜转运的过程,对于人类进一步认识生命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成果在《自然》杂志发表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克比尔卡评价,针对人类疾病开发药物,获得人源转运蛋白结构至关重要。

8、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联合国内多所高校参与的“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基础研究”通过验收,使我国光通信技术取得新突破

9、首次揭示阿尔茨海默氏症致病蛋白三维结构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施一公院士研究组首次揭示了与阿尔茨海默氏症发病直接相关的人源g分泌酶复合物(g-secretase)精细三维结构,为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发病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相关成果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阿尔茨海默氏症又称老年痴呆症,不但给病人及家属造成极大痛苦,也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该研究组利用瞬时转染技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成功过量表达并纯化出纯度好、性质均一、有活性的g-secretase复合体。同时,通过对获得的复合物样品进行冷冻电镜分析,最终获得了分辨率达4.5埃的g-secretase复合物三维结构。据此,科学家对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研究将开启新篇章。

10、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完成首套3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遥感制图数据集,并捐赠联合国

 

2014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

1、研制出新一代模仿人脑计算机芯片

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8月8日宣布,模仿人脑结构和信息处理方式研制出新一代计算机芯片“真北(TrueNorth)”,可能给计算机行业带来革命。相关论文刊登在8月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据介绍,“真北”包含54亿个晶体管,按此衡量是IBM制造的最大芯片。根据人脑神经系统中神经元和神经突触的结构,“真北”模拟了100万个神经元和2.56亿个神经突触,具有4096个处理核。这些处理核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与传统芯片总是在运行不同,“真北”只在需要时运行,使所消耗能量和运行环境温度大为降低。它运行期间功率仅为70毫瓦,其运算能力可折合为每瓦功率下每秒460亿次。

2、欧洲航天局着陆器“菲莱”成功登陆彗星

3、确认117号元素 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利用新实验成功证实了117号元素的存在,这一成果使得该超重元素向正式加入元素周期表更近了一步。117号元素是以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为首的一个国际团队于2010年首次成功合成的。但此后,只有2012年曾成功重复这一实验。最新实验在德国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进行,欧洲、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多国研究人员参与。他们在粒子加速器中,用钙离子轰击放射性元素锫,成功生成117号元素。该成果发表在5月1日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4、基因疗法首次降伏艾滋病(HIV)病毒,或可促“功能性治愈”艾滋病

5、NASA利用激光束从太空传回高清视频

太空的宽带时代就要到来了吗?美国航天局6月6日宣布,该机构利用激光束把一段高清视频从国际空间站传送回地面,成功完成一种可能根本性改变未来太空通信的技术演示。这一通信试验名为“激光通信科学光学载荷”(OPALS)。据美国航天局发布的消息,在5日进行的技术演示中,一段时长37秒、名为“你好,世界!”的高清视频,只用了3.5秒就成功传回,相当于传输速率达到每秒50兆,而传统技术下载需要至少10分钟。据介绍,OPALS利用极为细小的激光束传输数据,速率可比现有基于无线电波的通信方式提高10倍到1000倍。“这就好比从拨号上网升级到了宽带上网。”负责这一项目的工程师波格丹•瓦伊德说。

6、美国“猎户座”载人飞船首飞成功

7、首个埃博拉疫苗通过临床试验安全有效

8、受控核聚变研究首次实现能量总增益,受控核聚变是人类安全利用核能的终极目标

美国利弗莫尔劳伦斯国家实验所研究人员2月12日在《自然》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在实验中先将极少量的氢同位素核燃料均匀地裹在一个直径2毫米的球状颗粒上,核燃料的厚度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然后将小球装入一个微型“胶囊”。研究人员利用激光将“胶囊”迅速加热到比太阳还高的温度,使其内部发生剧烈爆炸,最终释放出的能量超出了整个实验所投入的能量,首次在完成“点火”时实现了能量“盈余”。

9、《物理评论快报》发表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团队研究成果,显示暗物质可能存在

10、多国科学家绘制最详尽海底地图

 

与此同时,由《中国科学报》、科学网、《医学科学报》和《科学新闻》杂志共同主办的“2014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正式公布结果,十位在本年度作出突出贡献的知名科技人士获奖。他们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饶子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忠贤;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包信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科学艺术家组合“赵闯和杨杨”;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程京,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总裁历军,中科招商投资集团董事长单祥双。据报道,经评委提名并选举,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于敏被评为“2014中国科学年度特别新闻人物”。

 

摘编自科学网)